但他也知道,不能都期待要別人來幫忙台灣,同時他也宣示,絕不會活著看到台灣變成另一個香港。
從4月到8月底,一般民眾可能會覺得拖沓,但將心比心,試想如果我們是調查的人應該也快不了:一個25年前發生的案子,除了不太可能有醫院檢驗報告的鐵證外,有多少事證已經遺失?相信只能透過一一訪談、書信或簡訊等間接證據很謹慎的比對,才能做到勿枉勿縱。文:李長青(文字工作者) 近日台中爆出有狼師於25年前性侵女學生犯案得逞,因最近風光退休的準備而使受害者家屬不忿報案,被稱為「台中版房思琪」。
因此筆者甚是感謝有人本基金會等相關團體長期的關注與監督,否則沒有他們仗義執言,該師很可能還能繼續對受害者造成騷擾。其次,「留職停薪」的措施能不讓該師於調查期間支薪,縱使2010年修法後,性侵相關案件的「停聘」也能暫不支薪,然而因為20餘年超過追訴期且調查難度特別高,難保最後即使以其他理由解聘,也未必能定論該師有性侵犯罪行為,將給該師繼續追討停聘期間的薪資、繼續歹戲拖棚而造成受害人心理二度傷害。然而筆者卻並不支持人本目前開始的連署行動,內容包含「不願擴大、併案調查」、「留職停薪而非停聘該師」、「移交檢調讓難以成案的刑事案件,護航行政調查」,以下筆者想一一進行討論。很可能就是發現該師行徑,所以教育局最後執行留職停薪,逼其不能再行使職權,由此可知雖有亡羊補牢,但恐慌已經造成。教育局該罵 筆者認為最應該批評的就是未能做好受害者的保護。
調查過程中,教育局最早只要求該師請假迴避卻未落實監督,以至於該師5、6月仍如故出席學校活動,甚至還以學校電話數度騷擾威脅受害女學生與家人。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為在全球景氣遲滯下搶救經濟,已經讓韓國政府傷透腦筋,該如何在不造成產業損害前提下,在美中政治角力中殺出一條血路,顯然是一大難題。
但也有部分較樂觀意見希望尹錫悅政府能「硬起來」,如他所主張的與中國發展相互尊重的「對等」關係。具有鮮明親美、疑中立場的《朝鮮日報》刊出評論,指出不只韓國政府以「揣測立場」的方式決定外交策略,許多韓國人都有類似心裡,例如認為撤回薩德,中國對韓態度就會轉為友好,但事實上出現的只是更多無止盡的要求。「三不一限」包括不加入美國飛彈防禦系統(MD)、不追加部署終端高空防衛系統(THAAD,又稱薩德反飛彈系統)、不推進韓美日軍事同盟,並限制韓國運用部署在駐韓美軍基地的薩德系統。這也成為當時代表保守派在野黨國民力量競選總統的尹錫悅攻擊重點之一,一般而言,較親美的保守派抨擊文在寅政府缺乏「主體性」,在「事大主義」下屈從中國勢力。
從近期韓中高層發表談話中可以看出,中國對韓國態度並未因新政府政策有所變化,雙邊仍是各說各話,在韓方表示希望能發展相互尊重關係,要求中方在北韓核武問題上扮演更有力角色同時,北京當局則希望韓國「把握大勢、排除干擾」,不受美國影響。此外,韓國半導體企業多設廠在中國,使用的卻是來自美國、日本的設備與原料,即使加入Chip 4,如何在美國對中國業者的管制下確保在中國工廠穩定生產、設備升級等,都是韓方必須解決問題
尹錫悅也在競選政見中提出重啟、追加過去因中國反彈而封印的薩德系統(THAAD,終端高空防禦系統)。韓國過去靠出口大量中間材至中國工廠創造貿易收入,但中國市場受疫情及國內封鎖政策影響,對韓國消費性產品快速減少,反而是中國出口至韓國的化學原料、電池中間材等不斷增加。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前任政府面臨的政治與經濟壓力,並不會因為新政府態度改變就出現轉機,目前看來中國所擁有市場經濟規模對尹錫悅政府而言,仍是難以輕易負擔的風險。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手機、汽車、化妝品、家電等韓國產品在中國市占率也大不如前,顯示韓國在雙邊貿易中的主導優勢逐漸下降,中國的政策籌碼隨之增加。韓國對中國貿易更在今年首次出現赤字,據大韓商工會議所分析,韓國連續出現對中貿易逆差主要受到進口中間材增加、供應鏈重組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關稅效果影響。但也有部分較樂觀意見希望尹錫悅政府能「硬起來」,如他所主張的與中國發展相互尊重的「對等」關係。評論也說,美中紛爭已擴及至世界各個角落,韓國過去採取中立立場,兩面討好的外交政策已不再可行。
從近期韓中高層發表談話中可以看出,中國對韓國態度並未因新政府政策有所變化,雙邊仍是各說各話,在韓方表示希望能發展相互尊重關係,要求中方在北韓核武問題上扮演更有力角色同時,北京當局則希望韓國「把握大勢、排除干擾」,不受美國影響。此外,韓國半導體企業多設廠在中國,使用的卻是來自美國、日本的設備與原料,即使加入Chip 4,如何在美國對中國業者的管制下確保在中國工廠穩定生產、設備升級等,都是韓方必須解決問題。
尹錫悅對中國相較強硬的立場引起輿論憂心,認為尹錫悅刻意踩中國「逆鱗」可能引來如同限韓令般的經濟報復措施。以近期美國發起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 4)為例,若韓國在中國反彈之下選擇不加入,就必須面對擁有多數半導體技術的美國實施出口限制時,可能對韓國半導體生產造成的根本影響。
為在全球景氣遲滯下搶救經濟,已經讓韓國政府傷透腦筋,該如何在不造成產業損害前提下,在美中政治角力中殺出一條血路,顯然是一大難題。「三不一限」包括不加入美國飛彈防禦系統(MD)、不追加部署終端高空防衛系統(THAAD,又稱薩德反飛彈系統)、不推進韓美日軍事同盟,並限制韓國運用部署在駐韓美軍基地的薩德系統。但另一方面,主張以韓美同盟為核心,甚至在上任兩週內就與拜登進行峰會的尹錫悅,在與美國的談判上籌碼似乎也不多。這也成為當時代表保守派在野黨國民力量競選總統的尹錫悅攻擊重點之一,一般而言,較親美的保守派抨擊文在寅政府缺乏「主體性」,在「事大主義」下屈從中國勢力。文:廖禹揚(中央社駐首爾特派員) 在美中兩大強國持續不斷的角力中,韓國保守派今(2022)年初再次拿回政權,但在初期強調以韓美同盟為中心的尹錫悅政府上任逾100天,在美中之間展現的立場,仍與前任政府同樣模糊。新聞來源 特派專欄 政權交替也難解 美中夾擊下韓國立場搖擺難定(中央社) 延伸閱讀 【關鍵專訪】韓國國立外交院教授:尹錫悅非常認同自由民主價值觀,但不得不與中俄維持友好 美國霸權動搖,《日本經濟新聞》預測未來5年內亞洲最有可能發生的6場戰爭 中韓建交30週年:專家示警經濟結構危機,「大規模貿易順差時代正在結束」 韓國特赦三星李在鎔、樂天辛東彬等重要財經人士,期待解決國家經濟危機 不甩中國「三不一限」,韓國薩德反飛彈系統基地恢復正常部署,和解之路再現波瀾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具有鮮明親美、疑中立場的《朝鮮日報》刊出評論,指出不只韓國政府以「揣測立場」的方式決定外交策略,許多韓國人都有類似心裡,例如認為撤回薩德,中國對韓態度就會轉為友好,但事實上出現的只是更多無止盡的要求。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2020年6月,中國和印度軍隊在兩國邊境的加勒萬河谷爆發了數十年來最嚴重衝突,雙方至少24名軍人喪生,令印中關係降至冰點。」 針對印中關係,印度在台訪問學者胡莎娜表示,印度的對華政策自2020年加勒萬衝突以來已經有所改變,「從那時起,重點是管理緊張局勢,但不以犧牲主權為代價」,印度官方也多次提到,除非中國認真對待邊界問題,否則與中國的關係不會正常化。
」她認為,印度應該考慮到台灣作為一個民主國家、公共產品提供者等的內在價值,「台灣不應該被當作一張牌來使用。胡莎娜說認為,兩國關係近期很難有任何突破,因為中國即將舉行二十大,習近平正尋求第三任期,「在邊界問題上的任何讓步都會使習近平顯得軟弱。
下一步,我們應推進個別剩餘問題解決進程,推動邊境局勢轉入常態化管控,以實現邊境地區可持續的和平與安寧。據印度媒體報導,蘇傑生說:「主權和領土完整必須得到尊重。文:德國之聲中文網(綜合報導) 印度駐斯里蘭卡高級專員公署(High Commission:印度駐英聯邦國家外交代表機構,級別相當於大使館)上週末罕見指控北京將「台灣海峽軍事化」。專家:顯示印台關係重要性提高 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胡莎娜表示,「最近的發展表明,對印度來說,印中關係的重要性正在減少。
過去為了避免挑釁中國、影響印中關係,新德里傾向避談台灣,但印度外館這次的指控意味著,印度「正意識到它在該地區的利害關係,且必須發揮更大的作用。」他表示,「為了使兩國關係回到積極的軌道並保持可持續發展,它們必須建立在三個相互的基礎上:相互的敏感度、相互的尊重和相互的利益。
」並續稱中印都是發展中大國,應合作共贏,「反對搞零和博弈和針對第三方的『小圈子』。」 胡莎娜認為,這說明了「印度越來越意識到,具有類似威脅意識的國家需要共同合作。
胡莎娜指出,自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衝突以來,印度一直在積極應對中國的威脅。美、日、印、澳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即是印度應對措施的一部分,此次印度「通過發表關於台灣的聲明表明,儘管缺乏外交接觸、也沒有公開宣言,(但)印度認為台灣是其印太願景的一部分。
據印度媒體報導,這是官方首次如此評論北京近期在台海周邊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此後兩國不斷進行外交、軍事談判,雙邊軍長級會談至今(2022)年7月已進行到第16輪。她向德國之聲表示,印度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改變其台灣政策,「斷言印度的對台政策是因與中國的緊張關係而改變是錯誤的。」 此前,印度外交部8月中旬在被問及是否會應北京要求,重申其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時,該部當時表示,「印度的相關政策眾所周知,且是一貫的」,「不需要重申」。
」她強調,鑑於印度和台灣都在應對中國的威脅,印度這次對北京的回應「只應被視為一種支持和團結的表現。」 該則推文下方,有留言質疑「難道美國不是在打台灣牌抗中」時,葛來儀回應:「不,那是中國的敘事,但這是錯誤的。
與此同時,台灣的重要性卻在增加」,印度正擺脫過去的想法。孫衛東表示:「當前,邊境局勢總體穩定,雙方已在邊界西段多數地點實現脫離接觸。
任何影響該地區的倡議必須經由協商,而不是單方面的。在關鍵的邊界問題上,孫衛東稱這是「歷史遺留問題」,中方一直主張通過協商談判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並表示自2020年邊界衝突以來雙方一直保持溝通。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